在2019年清华大学新年联欢晚会上,
2018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揭晓。
他们是怎么样成为年度人物的?
清华学生傅宇杰用平凡的语言,
讲述了一个个年度人物不平凡的故事。
他们中有超算团队,
不眠不休奋战48小时,
拿下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大满贯。
有田径之王,
雅加达亚运会4、,
达成清华男子十项全能“零”的突破。
有人成立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,
走遍12个省份16个区县,
为中国乡村进步添砖加瓦。
有人用“人工智能”创作歌曲,
用技术传播音乐之美,
登上中国好声音总决赛舞台。
有人成立“天格计划”探究引力波,
在太空中发射了一颗,
是清华学生的卫星。
有人用写作创造世界,
硕士期间发表二十余万字,
用艺术编DEDE境。
有人从阿富汗远赴中国求学,
创立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,
成为清华博士生讲师团第一国际讲师。
有人用影像讲述故事,
《水木道》《清华零点后》《将来归来》
累计播放量超越5000万。
有人潜心文创,
设计“立体二校门”创意商品,
被媒体称赞为“最好看的录取公告书”。
有人十几年无私奉献,
用校园解说传播清华精神,
解释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。
不少人以为,
清华是天才辈出的地方。
是,超算、卫星、十项全能,
都是同龄人可望不可及的收获。
但这背后,他们说出了成功的小秘密,
超算团队与世界高手竞赛,
连在桌子底下小憩都是一种奢侈;
成员一年年从打杂起不断练习,
年复一年复出终成大满贯;
温家星讲述“天格计划”,
曾被评委泼冷水,
“发射卫星是国家的事情,大学生歇着吧。”
他们熬穿无数个夜晚,
才将卫星送上太空圆梦;
宫克威苦练八年,
伤病险些击倒了他,
但酷暑严寒他从不止步
……
其实,所谓天才,
不过是每一天的积累成才。
以下为演讲稿全文:
不少人说,2018是不平凡的一年,大家失去了不少,很多故事在此画上句点。
其实,每一年都这样不凡,由于大家在见证收成与突破,更多传奇从此开端。
我是清华大学的硕士生傅宇杰。我曾无数次踏上这片舞台,那时,我是“邓稼先”的饰演者,演绎着60年前马兰基地的奋斗岁月。有时,走上舞台前我会想:在技术全方位封锁、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邓老他们用心血与汗水浇灌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盛开,中国从此站了起来!而今天的同学们,又是不是能领会那个年代,那些前辈的心理与意志?
目前,我可以自豪、自信地说:清华人从未忘记。年代变迁、风云动荡,大家深知:人外有人,唯有拼搏永存。
48小时,不过是普通两天的时间。一群平均年龄20岁的清华小伙伴,自行搭建计算集群在48小时不间断的国际超算大赛中完成六项优化竞速挑战,并写出一篇具备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水平的论文。英雄出少年,作为国内唯一参赛的队伍,清华超算团队克服签证等一系列难点,收成今年第三冠,达成了2018年超算竞赛的大满贯。两天两夜连轴转的奋战,躺在桌底下的小憩都看上去这样奢侈,但这群少年从未显露疲态。复杂的赛制和烧脑的题目,在他们眼中是有趣的挑战。少年强则中国强,他们身上,我看到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将来;纵有千难万险,对手如林,清华人不惧挑战。
2018年,清华学生在太空中有了一颗是我们的卫星,你可能不会相信。如此的质疑和看轻,温家星听到过太多次。他忘不了评委的话:“发射卫星是国家的事情,大学生歇着吧。”2016年,引力波哄动世界,还是本科生的温家星敏锐地注意到了其中的可能性,发起天格计划,带领跨学科团队探索宇宙伽马射线暴。温家星向邱勇校长承诺:2018年,他们要发射第一颗卫星!这是一项及其复杂和精细的工作,温家星作为队长主动挑战技术难点。他做到了,十月29日8时43分,承载着他们心血的首颗试验卫星发射入轨。“天道酬勤、格物致知”这是天格的意思,也是他们一直践行的真理。
一个人,七双鞋,十个项目,今年8月,本科生宫克威在雅加达亚运会上代表中国荣获十项全能殿军,为清华完成了国际大赛上零的突破。“十项全能”被叫做田径之王,不只需要运动员的爆发力、协调性、耐力,更要紧的是数倍的练习时间,而这恰恰是学生与专业运动员相比最大的劣势。宫克威不在乎——大家回到宿舍时,他在田径场开始热身;假期与家人团聚时,他缠着绷带埋头苦练。2018年,他达成了国内六项赛事的全满贯,剑指亚洲之巅!
不少人以为,清华是天才辈出的地方。是,超算、卫星、十项全能,都是同龄人可望不可及的收获。但这背后,同学告诉我,刚上大学就和班主任打听超算团队,一年一年从打杂开始不断练习,最后收获了大满贯;设计策略一改再改,出货节点愈加近,温家星熬穿了无数个夜,却眼看着要错过发射窗口,两年来所有同学的心血将付诸东流;宫克威苦练八年,伤病也曾试图妨碍他的前路,但酷暑严寒他从不止步。
所谓天才,不过是每一天的积累成才!
我手上的,是清华2018年的录取公告书。历经百年风雨的二校门跃然纸上,将清华的第一句问候传递给3800个家庭。纯手工塑造、30余部件、上百个拼插结构,无数次的优化,王德龙与管玉磊把清华文创送往世界各地。清华,许学子以自由成长的空间,他们也在各范围中超越自己,追求卓越。
十月7日,清华博士生宿涵闯进中国好声音决赛,在鸟巢的舞台上淋漓挥洒我们的音乐梦想。在清华,有歌声的地方肯定有宿涵。校歌赛,一二九,他把音乐当作终身的事业,探索AI创作,找到科技与艺术交融点。
在清华,与科技同行的还有文学与哲学。修新羽的作品就像科学寓言,她时刻关注身边工程学科的进步,用文字去展示科学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和伦理问题。她说:不是大家选择写作,而是写作选择了大家。科技年代,她彰显着清华文学的新力量。
清华人做事,不做则已,要做就做到惊艳。从《水木道》的陡然走红、到《将来归来》的校庆情怀;从《THU superhero》的装置艺术,到《清华零点后》的人文关怀,2018年,导演刘西洋考虑着、创作着。器识为先,文静其从,他们点缀了清华人的精神生活,也让社会看到了清华文化的多样包容。
14年前,清华校园解说志愿服务团成立了。他们以传播清华历史与文化为使命,仅仅十一假期,116个集体,就有超越2700人次学生参与,产生志愿工时超越1万小时。更多清华志愿人从这里出发,为来自西部的学子举办英语夏令营,成为世界伙伴到清华的第一张名片。校园宣讲看上去一件小事,但身在校园,心怀天下,年轻人公益不都是从校园出发吗?
11月18日,博士生程正雨成为了嵛山岛东角村的一名荣誉村民。自2014年,他累计组织师生300人次,为祖国12个省份16个区县建设了“乡村振兴工作站”。他说,他想为乡村做点实事,从刚开始的一个人,携带一个队伍,慢慢的,星星之火,成燎原之势。程正雨将我们的专业所学、志趣所向与国家策略、改革开放、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块,这就是年轻人学生的风采。
来自阿富汗的沙明决意来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他借助空余时间,走进中国基层,愈加全方位地认识中国,愈加深入地理解中国。他意识到,中国与阿富汗的文明,在过去两千多年中不断联结;作为“一带一路”的亲历者,他加入了博士生讲师团,把他的所思所想、所学所阅传播给更多人。他发起成立了“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”,主办了首届“亚洲年轻人圆桌会议”并发布《亚洲年轻人宣言:AI与人类命一同体》。
从沙明身上,大家看到世界年轻人为构建“人类命一同体”而竭尽所能,这是全人类的事业,这是清华人的志业。霍金先生在遗作《终极问答》最后写道:将来是不是繁花似锦,来源于大家当下之努力。做一个勇敢的人,做一个好奇的人,做一个坚定的人,翻山越岭,事竟成。
这一年中,大家见证了人类伟大灵魂的逝去,亲历了风云诡谲的国际博弈。为中华崛起而念书,目前正是重拾这种精神的时刻。55年前,清华人用生命谱写戈壁上的那一声巨响,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;今天,清华学生在校园中用拼搏发出呐喊,让世界瞩目中国的将来。
2019年,道阻且长,吾将上下而求索;将来可期,奋斗不负新年代。
趟过题海,才能走进清华大门
考入清华的双胞胎姐妹介绍经验时说:上了高中,一天差不多学到了13个小时。大家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成绩上,高分对大家有很大的吸引力,与分相比,电视、电脑、手机、iPad对大家全都没魅惑力。
日复1日,大家进入了麻木的状况,感觉如此紧张的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身处其中,也不感觉无聊或乏味。这根弦,一绷就是六年。六年里,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,大家收获了自己。
甚至连假期也是这样,假期中他们不止是做题,还会给自己安排单元测试,每个测试成绩不过85的单元都需要重新来过。这看上去非常恐怖,但对大多数清华学子,却是那样真实。
他们刷题之疯狂到什么程度,正如一位高考考试状元所说:高中的时候只须市场上能买到的习题集我都做过。
题海战术肯定是学好高中课程的好办法。大伙可能感觉大学生就极少做题了,但据清华学子透露,在清华每年做的题甚至比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更多。
他们非IQ超群,只不过够勤奋
不少人觉得,能考入清华的孩子一定都是智商超群、很人可比,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办法,学习起来既轻松又高效。事实并不是这样。
现代人的IQ差别极小,完全可以忽视不计。比哪个聪明,基本上是没办法分别的。假如有人想拿哪个比哪个IQ高这种东西来唬人,那是不应该的,也是应该遭到谴责的。
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过一句话:“天才就是勤奋。”大伙假如在上课期间去清华参观,可能可以看到如此的场景:所有些学生骑车都是飞车,走路几乎都是小跑。你非常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能比其他人多看一会书,多做一道题。
清华学子回忆高中生活时说:到校后,立刻进入紧张状况,从书包里拿出书来,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。一个上午,除去上卫生间和跑操,大家基本不会离开我们的凳子,也不会和其他同学有过多的交谈。下午和晚上也一样。对大家而言,一天只有四节课,上午、下午、晚自习和回家后的自习。
时间久了,日积月累,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。充分借助课间10分钟,大家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,可以比其他人多做一套题。
上清华的他们延续了这种超拼的学习习惯,他们可以为了我们的目的舍弃任何魅惑。即使在大年三十,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。
从清华大学的学生,到清华大学的教授,都爱泡在图书馆里。在清华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:功成名就、中年有为、充满人性魔力的L教授空闲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,而且是纯属自己给自己加压。白天泡完晚上泡、不到晚上十一点熄灯关门不出来、平常泡完周末也要泡、自带饭盒热了吃将来继续泡(此处省去一千字)。
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:“Students of Tsinghua,no Saturday,no Sunday,no holiday!”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。
清华的人才,要经得住逼和压
清华大学教授许纪敏先生说:“清华的人才如何培养出来的!是压出来的!”
清华的老师在上完一节两小时的课程后,便给学生留下了一次课程设计,说做不出来的就是挂科。而挂科到少量就要被退学处置。于是乎,又多了一群发疯的学生,要了解在别的大学这门课是要学一个学期的!两周时间,这群学生从基础知识新手成为了可以自主设计的大神!
一位清华学子回忆大学生活时说:
有一次上微机原理课,老师说,今天回去用Protel把课上的电路模拟一下。同学们都说,大家是这辈子首次听说这个软件。老师说:“这是电子工程职员应具备的软件。”转身就走了。
无法,大家回去在图书馆熬了3天终于把这个软件掌握了。
一次数学课,老师让大家回去用MATLAB画一个三维wuli.in的图形。同学们都说没学过———这仿佛是数学系的一门必学课,老师只说了一句:“没学过?回去学呀!”大家又是在图书馆耗了好几天,基本弄了解了。
不是被逼,大家都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可以做这么多的事。相比之下,高中的学生实在太幸福了,老师会在考试前帮大家整理题目、常考考试知识点;会早早起床,督促大家上早自习;某一科出现下滑,老师会尽心竭力地帮助寻因、补习。但有的同学依旧探寻借口,不想给自己太大重压。
却不知,巨大的重压带来的是挑战,更是成长。正是得益于老师们的严格需要和教育办法,缔造了一代又一代超级学习力的清华学子。
训练出好身体,才有好将来
体育训练蔚成风气贯穿了清华的百年历史。清华的口号是“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”。所以清华的体育课之所以非常高、非常严格,就是逼着大伙好好训练身体。
自2016年开始,清华针对大一新生恢复下午四点半“强制”训练的传统。学校下午四点半将来尽可能不排课或少排课,留出时间给同学们进行课外训练,学校也会在这个时间段安排一些有组织的训练活动。
一位清华的学生回顾自己清华本科生活,写道:
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,跑1000米都非常要命,一直都是不及格。到了清华之后,第一节体育课,老师告诉大家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,跑不过不许毕业,取消推研资格。如何解决?
于是天天晚上10:30,大家的自习教室关门,操场上的人就多起来了。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,练了一个学期,我瘦了40斤,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,大家班最胖的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。
大家刚上大学的时候身体的确很差,学习比较容易累。目前,大家班今年有20个人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(全国报名的大学生只有5000人,清华就有3000人)——一是为了感受一下,二是对我们的耐力非常有信心。
身为高中生,也多参加体育训练吧,等考上清华行囊参加20公里夜间拉练的时候,你就能笑着说:“还可以,走完后半程没问题,我还能帮女孩背包。”等考到了一流大学需要熬夜做研究的时候,你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打下的身体健康根基是多么要紧。
以后的大家,无论考没考上清华,都请谨记清华的校训: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。或许不可以得偿所愿,或许处境不如心意,但只须有清华这股子自强不息的劲头,肯定可以达成更强大的自己。